“‘讓傳統的更傳統,讓現代的更現代’這句刻在四特酒廠墻上的箴言,詮釋了傳承的真諦。”8月9日,新華社主辦的《新華每日電訊》發布《四個“特”字背后,數千年的“變”與“守”》特別報道,高度評價四特酒在千年發展歷程中展現的守正創新精神,點贊四特酒從“江西名酒”到“中國特香”背后蘊藏的家國情懷和品牌定力。
在今年5月,《人民日報》也曾刊文聚焦四特酒品牌高質量發展,文章從“非遺工藝傳承+科研成果轉化”雙輪驅動構建核心技術壁壘的角度,對四特酒高品質發展之路表達了高度認可。
多家央媒的集中報道,揭示了四特酒多年來行穩致遠的發展密碼。正如四特酒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、總經理廖昶強調:“四特風雨七十余載,一以貫之的行事作風是‘守正、創新’。既要胸懷正氣,恪守正道,行事正當,追求心正、法正、行正,也要能保持開放、勇于開拓、懂變通、敢冒險,樹立危機意識,不斷推陳出新。”
這一精神內核,推動四特酒從樟樹古鎮的作坊式工廠蛻變為年產能6萬噸、儲能11萬噸的行業標桿,更使其成為特香型白酒國家標準的制定者與品類價值升維的引擎,在白酒行業變革浪潮中構筑獨特競爭力。
面對宏觀經濟調整與行業低價內卷的雙重壓力,2024年11月至6月底,四特酒電商整體業績達成129%,全平臺白酒產品銷售額同比激增62%,增速遠超行業均值,體現了穿越周期的生長韌性、潛力與定力。
一、守工藝之正,創品質之新——以匠心鍛造發展韌性
“匠人”“匠藝”“匠心”與“時間”是《新華每日電訊》報道中頻繁提及的關鍵詞,它們凝練地概括了四特酒釀造技藝傳承的核心要義。
四特人對傳統工藝的堅守十分嚴苛,釀酒師傅們恪守“三不原則”:原料不碎米、工藝不簡化、窖池不更材。
四特酒精選整粒贛鄱優質大米為釀酒用糧,輔以亦泥亦石的發酵窖池,運用面粉、麥麩和酒糟三種原料的大曲配方,經五輪次發酵,三層分糟、量質摘酒,構建出獨特的“12353釀造技藝”,將《天工開物》的制曲法化為現實,該釀造技藝于2010年被列入第三批江西省級非遺項目名錄,成為中國白酒獨特的技術資產。
四特酒堅持做時間的朋友,酒廠至今沿用龍虎山丹霞地貌特產的紅褚條石壘砌窖壁,窖壁上微生物群落的繁衍從未間斷,賦予酒體“濃頭、醬尾、清中間”的復合香氣,成為特香型風味不可復制的壁壘。
《新華每日電訊》報道指出,在四特,時間仿佛有了兩個維度:一面是古法釀造中近乎固執的“慢”——從上甑手法到發酵周期,每一個環節都遵循著世代相傳的嚴謹工序,不急不躁,力求在時間的沉淀中萃取出最純粹的風味;另一面是匠人心中奔騰不息的“快”——創新工藝的探索、品質極致的追逐,讓每一滴酒都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迸發新生。
“匠人的使命,是讓傳統活在當下。”在堅守正道的同時,四特酒以開放的姿態積極擁抱現代科技,對“一口三香”風味開展數字化解析,借助科技賦能產品質量管控。
通過投入建立國家級CNAS實驗室,利用氣質聯用儀、液質聯用儀、氣相色譜儀及液相色譜儀等精密儀器,對生產基酒實施全方位質量檢測。
憑借速凍30℃技術精準調控酒液分子排列密度,加速酯類物質締合反應,在最大程度保留酒體內各類風味物質的同時,大幅降低影響口感的不利物質含量,實現特香型白酒風味特征與品質標準的精準固化。
借助萬噸酒庫的DCS控制系統,實時監控溫度、壓力及存儲年限,實現11萬千升基酒的精準管理,將基酒儲存環境波動率降低至±0.5%,有效保障酒體老熟的穩定性。
截至目前,四特酒歷史累計獲得專利85項,斬獲10余項科技大獎,為傳統工藝注入數字時代的精準基因。選糧、制曲、發酵、出酒、勾調、儲藏,四特在每一個環節都堅持從源頭把控生產,孕育出一滴滴特香好酒。
當然,在傳統與創新的交織中,四特始終堅守釀造美酒的初心,執著于舌尖味蕾的舒適體驗。
四特酒開創性地建立了“六輪次全鏈路品控體系”,由國家級白酒評酒委員、國家一級品酒師、四特酒釀造大師領銜,組建涵蓋四特高層、生產、營銷等部門的全體系品鑒團,對酒體進行深度品評,進而反哺工藝優化,使產品更貼合市場需求。
在行業周期的起伏變幻中,四特酒憑借技術的傳承與創新,構筑了堅實的品質壁壘,保障了企業的穩健發展。
二、守風土之正,創生態之新——以綠色激活發展潛力
宜春樟樹,古稱“藥都”,實為“酒鄉”。釀酒文明在這里延續四千年,從新石器時代的陶皿酒器,到商周的青銅尊彝,再到宋明時期的蒸餾技藝,四特酒的文化基因深植于這片土地。
在2023年首屆特(兼)香型白酒產業峰會上,宜春市委常委、副市長龔法生公開肯定了宜春作為特香型白酒發源地的地位。
“離了樟樹的水,釀不出四特的魂。”正如《新華每日電訊》所報道,四特酒的主甑手楊曉林以一句簡單話語,道出了四特酒對自然風土的尊重。四特酒釀造用水采用鄱陽湖流域五河之首贛江水系,自然資源豐富而獨特,含有多種微量元素;精選優質贛鄱大米為原料,豐富了四特酒的香味成分。
四特酒對自然的尊重不僅體現在原料選擇上,更貫穿于整個綠色生態釀造體系,在保留風土特色的同時,以創新技術保護原產地生態。
廖昶多次提出“生態釀造”理念,強調酒企必須建立“原料種植-釀造-廢棄物循環”的完整生態鏈。
在這一理念指引下,四特酒積極投身創新探索,大力開展“利用酒糟生產特香型調味酒的研究與開發”項目,運用現代生物技術將釀酒廢棄物丟糟重新利用,構建了一條完整的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鏈,四特酒因此榮獲“江西省節能減排科技創新示范企業”稱號。
據新華網6月27日報道,四特酒積極推行清潔生產,發展循環經濟,從生態產區、生態釀藝、生態循環、生態用水、生態窖藏等層面,打造生態釀造的四特體系,建設資源節約型、環境友好型企業,努力實現“零碳產區”“環保生產”“綠色經營”的高質量發展目標。其中,“廢糟水分離處理輸送裝置”,榮獲江西省科學技術廳頒發的“科學技術成果證書”。
在“雙碳”目標推動的產業變革中,四特酒打造了2200余畝生態廠區,布局祚延園、承延園、閣皂山三大生態釀酒基地,系統性規劃水庫與生態林,打造“釀造-旅游-環保”三位一體生態鏈。
據《人民日報》5月27日報道,承延園項目不僅提升了消費者的酒廠參觀體驗,還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,彰顯中國白酒文化的深厚底蘊。直接創造就業崗位千余個,為當地居民提供了穩定的收入來源,有效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發展。不僅增強了企業自身的競爭力,也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,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。
四特酒創新綠色智造體系的建立,不僅是“天人共釀”生態觀在現代工業中的范本呈現,更是古老生態智慧在當代的創新轉化實踐,為品牌發展奠定了生態根基,激發了科學發展的持續潛力。。
三、守品類之正,創品系之新——以文化保持發展定力
從1988年開創特香白酒品類,到1997年推動特香型被國家認定為獨立香型,再到2007年、2017年、2025年多次承擔特香國標核心起草單位的重任,四特酒以近四十載的堅守與匠心,為特香型白酒的品類建設、市場培育和營銷傳播作出貢獻,推動品類價值在全國范圍內提升。
四特酒牽頭制定的《特香型白酒國家標準》將于2025年12月1日起施行。江西省酒類流通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闕英才指出,特香新國標的實施是江西白酒產業發展的里程碑事件。對品類而言,它構建了消費者可感知的品質表達體系;對產區而言,它確立了江西在中國白酒版圖中的差異化地位;對企業而言,它為四特酒從區域龍頭邁向全國名酒提供了歷史機遇。
高標準鑄就高品質。近年來,四特酒始終聚焦高質量發展,深入挖掘文化底蘊,強化品牌推廣,推動特香型白酒在品質、工藝、營銷等方面持續升級。
在掌握品類標準話語權的基礎上,四特酒圍繞市場需求,明確品牌定位、聚焦目標市場,立足特香文化、地域文化與國民情感文化,對品牌、產品、渠道、營銷進行了戰略性調整。
在產品層面,四特酒以天工系列、四特十五年以及四特東方韻等大單品為核心,構建起覆蓋高中低端市場的完整產品矩陣,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。
在營銷層面,四特酒持續深耕“幸福中國年”IP。2025年春節,從贈酒回饋活動,到開瓶掃碼數字化營銷,再到一江兩岸燈光秀、3D視頻霸屏南昌地標、定制巴士巡游南昌街頭等全矩陣傳播,展示出了作為名酒酒企的實力與情懷。
在渠道層面,四特酒構建了線上線下融合的新零售體系。除了傳統的經銷網絡,還積極布局電商平臺、社交電商等新興渠道。通過大數據分析,實現精準營銷和個性化服務,讓消費者能夠更便捷地體驗到正宗的特香美酒。
這種全方位的創新不僅提升了品牌活力,更為特香型白酒注入了新的發展動能。四特酒在保持品類特色的同時,成功實現了品牌的年輕化轉型,讓千年傳承的特香白酒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。
從紅褚條石窖池到生態園區,從窖壁上的微生物到充滿東方特色的產品包裝,從媒體集中關注到消費者自發點贊,一瓶四特酒里,藏著江西的山水、匠心的溫度與時代的答卷。
四特酒以文化傳承為紐帶,將傳統與現代巧妙融合,以“守正”錨定傳承根脈,以“創新”打開價值疆界,展現出強大的品牌生命力。
這種“變”與“守”的辯證法,是四特酒品牌精神內核的體現,它推動著四特從“江西名酒”向“中國特香”的跨越,也將引領四特從區域龍頭到全國名酒的蛻變。
未來,四特酒將繼續秉持“守正創新”的理念,在傳承中發展,在創新中突破,用文化的力量推動品牌持續成長,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。
地址: 江西省樟樹市藥都北大道11號 聯系電話: 400-1117-999
Copyright ? 2009-2013 四特酒有限責任公司版權所有 贛公網安備36098202000123 贛ICP備05003994號-1